学校校园踩踏、食物中毒等法律风险防范及舆情应对

实务研究2,210字数 1588阅读模式

【校园踩踏】

【风险点】

因学生自身安全意识不足、心理素质不成熟,学校硬件设施不合理、安全教育不到位、应急预案缺失,导致学生集中行进时容易出现拥挤并造成踩踏事故,造成学生群死群伤。

  • 【防范措施】
  • 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并定期组织疏散演习,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习惯,提高师生对危险的警惕性以及应对能力。
  • 合理安排班级教室,并做好上操、集合、放学等关键时间点安全管理。强调安全第一, 适当错开时间分批有序上下楼梯。必要时安排值班老师或值班学生在楼梯间维持秩序。
  • 在楼道等处设置清晰的安全警示标志,对学校进行安全评估并改进学校设施设备,确保符合国家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要求,并定期检查、修理。

制定学生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。

【自然灾害】

【风险点】

因出现台风、地震、干旱、洪涝、强降温天气等自然灾害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灾害、衍生灾害,造成师生伤亡及公私财产损失。

  • 【防范措施】
  • 排查安全隐患,提高校舍等基础设施的防灾、抗灾性能;
  • 做好学校自然灾害的预警工作,及时将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传达给师生及家长;
  • 对师生开展自然灾害防灾、减灾教育与演习;
  • 制定学校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。

 

【食物中毒】

【风险点】

因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,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,负责人卫生意识淡薄,导致学校食物遭受污染,引起学生急性中毒性疾病,损害学生身体健康。

  • 【防范措施】
  • 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学校食品卫生的管理。
  • 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管理及开展卫生知识的培训。
  • 建立、完善并严格执行采购索证登记制度、库房卫生管理制度、粗加工及切配卫生制度、餐具清洗消毒制度、食堂、餐厅清洁卫生制度、食品留样制度、向外订餐资质审查制度。
  • 建立学生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置程序,包括停止供餐、及时救助与排查以及迅速上报、通知家长等。
  • 【疾病感染】肠道、呼吸道、血液、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
  • 【风险点】
  • 传染性;
  • 急救。
  • 【防范措施】
  • 事前:
  • 日常加强传染源管理,对班级、教学活动公共区域、学校饭堂加强卫生管理措施;
  • 针对不同季节的高发疾病进行风险点排查及加强预防宣传;
  • 组成急救及感染预防小组,定期对小组成员进行专业急救措施及传染疾病应对措施的培训,固定负责人;
  • 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苗接种宣传及接种工作;
  • 医务室配备 AED除颤仪。
  • 事中:
  • 初步判断传染病类型,进行传染源的隔离,切断传播途径:
  • 对发病师生,发现人员或班级老师及时反馈,向校医报备,及时联系家长。同时告知家长尽快携带学生到正规医院就诊,待病情愈合后再返校;
  • 对密切接触者根据不同病种观察时限予以最长潜伏期的医学观察,做好潜伏期的防范隔离措施;
  • 校医或相关负责人在专业医生的建议下,采取恰当的措施保护其它学生;
  • 寻找传染病发病原因或引起传染的漏洞,控制疫情的进一步传播;
  • 校方相关负责人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报备;
  • 及时向学生、家长开展健康教育、咨询,普及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,避免引起恐慌; 缓停大型集体活动。
  • 事后:
  • 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及预防宣传活动;
  • 对引发传染的风险进行“亡羊补牢”;
  • 必要时可进行危机情况下的模拟演练。
  • 【舆情与公关处理】
  • 【风险点】
  • 舆情的及时疏导;
  • 防止舆情影响范围的扩大;
  • 【防范措施】
  • 固定一至两名的舆情专员(兼职或专职);
  • 按舆情的状态区分为非常紧急、紧急、一般三个级别:
  • 一般级别的舆情:传播范围限于校园师生、或小部分家长,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舆情;
  • 紧急的舆情:传播范围扩散到校外的家长等为主的社会公众,对正常教学活动有一定影响的舆情;
  • 非常紧急的舆情:媒体介入、传播范围扩散到普通社会公众,对正常教学活动产生中断或深远影响的舆情。
  • 对不同级别的舆情进行分级别的处理方式:
  • 对于一般级别的舆情,由舆情专员进行密切关注;
  • 对于紧急的舆情,由舆情专员向校方负责人进行汇报,由校方及时对舆情进行回应;
  • 对于非常紧急的舆情,校方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备、沟通,通过媒体或政府部门对舆情进行回应,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咨询公关处理机构的建议。
  • 紧急舆情回应的原则:早讲事实、重讲态度、慎讲原因。